多少國家都沒能邁過塑料垃圾回收這道“坎”
中國塑料垃圾禁令影響全世界?這一答案無疑是肯定的,早前已有多個國家因中國發布的“洋垃圾”禁令,而深陷“垃圾圍城”的困擾,也因此沒有避免分類回收來的垃圾進入填埋場、焚燒爐的宿命。那些自詡垃圾分類利用程度高的國家也因此被現實“打臉”。法新社23日報道稱,中國多年以來一直是全球*大塑料垃圾進口國,但2018年后卻禁止所有外國塑料垃圾進入,引發所謂“全球垃圾地震”。法新社援引綠色和平組織等機構的數據稱,中國塑料垃圾進口量已從2016年的每月60萬噸下降至2018年的每月3萬噸左右。報道稱,因為中國的禁塑令,西方國家正把塑料垃圾運往馬來西亞、泰國、越南等東南亞國家,這些東南亞國家在本國開展塑料垃圾回收再處理產業。數據顯示,馬來西亞去年塑料垃圾進口量達到87萬噸,是2016年進口量的3倍。不過德國《南***報》23日稱,這些國家很快發現,進口西方塑料垃圾不僅未產生多少經濟效益,還導致當地環境污染加劇,居民健康也受到影響,于是紛紛在2018年采取更嚴格的塑料垃圾管理和進口限制措施。去年,馬來西亞政府關停33家塑料處理廠,并宣布在全國范圍內暫停頒發塑料垃圾進口許可證。不過一些環保人士指出,一些工廠表面上被關停,實際上是搬到其他地方搞地下生產,而且地面上堆起來的塑料垃圾山仍留在原地沒得到妥善處理。一方面是一些國家塑料垃圾回收后去向不知所歸,另一方面是一些國家的回收利用率仍低位徘徊。智利塑料工業協會(Asipla)近期開展的一項調研顯示,智利目前每年回收約83679噸塑料,僅占其消費塑料總量(約99萬噸)的8%。有環保人士表示,一旦一個國家對廢塑料的進口進行管制,它就會涌入另一個不受管制的目的地,這是一種惡性循環。西方國家只是不斷為本國的垃圾尋找新的處理地而已。應對塑料污染的**方法就是減少塑料垃圾產量。這需要兩方面努力,一是企業要減少塑料生產,二是消費者要減少塑料使用。實際上,塑料回收利用問題早已成為全球國家關注的焦點之一,區別在于一些國家在資源回收方面起步較早,而一些國家正在這條路上開疆拓土身陷囹圄。根據英國的艾倫·麥克阿瑟基金會與聯合國環境署聯合發布的*新報告《新塑料經濟全球承諾書——2019春季報告》顯示,截止到2019年3月,短短四個月時間里,就已經有超過350家企業簽署全球承諾書,覆蓋了與塑料生產、加工、消費有關的150個業務領域,其中不乏各個領域的領頭企業。這些參與企業的總收入超過2萬億美元,占整個塑料包裝市場的20%。近日在京舉辦的塑料制品回收利用標準體系建設研討會上,一些專家也表示,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的推進,體現在前段到后端乃至整個管理體系上。由于廢舊塑料制品用料不易區分,加大了回收利用難度。此外,塑料產品太復雜,物性也很多,不能以某一個產品參數來定義某一類產品的參數,需要從原料及用途上細化。